健康管理学与多学科交叉

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健康管理学是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健康信息技术以及与健康保险的结合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健康管理学依赖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是一个与现代医学创新体系相匹配、能够适应和满足我国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的医学学科。

健康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希波克拉底指出,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样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最初由全科医师和健康保险业以及健康体检共同发展衍生而来,特别是由于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从根本上解决了健康管理的付费问题以及健康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1978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健康管理中心,主要做医生不做的事——疾病预防、风险评估和指导自我保健。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积极效仿和实施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研究与服务内容也由最初单一的健康体检与生活方式指导,发展到目前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全民健康促进战略规划的制定、个体或群体全面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进入21世纪后,健康管理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与发展。健康管理目前在众多国家快速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内城镇化速度加快、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要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上升,传统的临床医疗模式和预防医学都难以解决问题,因此出现了以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体检与评估以及不良行为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健康服务行业,并以此催生和带动了健康管理新兴行业的发展与学术理论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末,健康管理开始在我国出现。2000年后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行业开始兴起。特别是2003年以后,健康管理(体检)及相关服务机构明显增多,行业及市场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健康管理逐步成为健康服务领域的一个新兴朝阳产业。截至2018年底,国内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相关机构已发展至万余家,从事健康体检及相关服务人员达到百万余人。目前,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学科从研究维度可分为生理健康管理学、心理健康管理学、社会适应性健康管理学等;从研究层次可分为宏观健康管理、微观健康管理;从研究内容可分为生活方式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管理、健康保险、社区健康管理及劳动生产力管理等;从研究对象可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等。

健康管理学: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有效预防生活方式病和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健康管理而言,健康检查是基础,风险干预是关键,管理(个人、社会)是重点,健康促进与改善是目的。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对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健康管理与糖尿病早防早控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既往研究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而糖尿病作为一种可防可治的重大慢性疾病,从血糖值正常到糖调节受损、发展至糖尿病时期的平均发病过程需要10~15年。在糖调节受损阶段健康管理大有可为,通过积极干预,控制血糖,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可令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2.健康管理与癌症早期筛查

防治肿瘤疾病,早筛早诊是关键,越是早期发现,治疗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各地根据本地区癌症流行情况,创造条件普遍开展癌症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如何实现上述目标,降低主要危险因素和主要癌种的侵害,控制癌症未来10~20年内的发病和死亡数量,做好肿瘤防控工作,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建设一个适应目前社会经济状态、多种筛查模式并存、并积极鼓励社会相关各方力量参与的癌症筛查体系,是在当前肿瘤高发的态势下,实现有效肿瘤防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既有健康体检人群的基础上,将癌症机会性筛查和防癌体检规范化地嵌入到既有平台体系中,加强机会性癌症筛查平台及相关体系建设,使机会性筛查和防癌体检工作在肿瘤防控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健康管理对健康中国和科技创新的作用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在奠定“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理论基础和理念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于2009年发表在《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上的《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就提出,我国开展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总体框架下,紧紧围绕我国政府建设高水平小康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创立现代健康管理创新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与技术手段,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在实现大幅度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与健康人口构成比例,国民平均期望值寿命和健康寿命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健康管理相关产业成为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民生工程和新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最终实现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大国的目标。

除此之外,健康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支撑。由于健康管理更多地是面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单纯的辨病体检是不够的,且临床使用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由此催生了许多产业和技术的进步,如健康问卷,心脑血管、癌症的早期筛查技术,无创的人体功能评估技术以及营养干预、运动管理、心理调适等技术,这些都将成为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促进学科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重新定义健康管理的“三个转变”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健康管理学的科研和学科发展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现阶段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概念泛化严重,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出台相关的收费标准。未来,健康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首先要坚定不移的以医学为核心,以医生和学科为主;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从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完善健康管理医师培训体系两方面着手,加强队伍建设;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健康管理项目收费标准,使健康管理服务变得更有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给我国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复威胁及其潜在次生危害,建立体系完整、紧密协作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早在2007年,笔者在《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了医院体检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转变”:健康管理服务“由单纯体检向健康管理转变”;健康管理机构“由单纯经营型向学科建设型转变”;健康体检模式“由单纯辨病体检向全面健康评估转变”。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健康管理学科需更加专注于健康、亚健康、疾病各类人群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着眼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采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采取精准、高效的防治措施,实现健康管理防、治、管工作的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健康管理在后疫情时代新的"三个转变":①由单纯医疗服务向医疗与公共卫生的综合服务转变;②由单纯慢性疾病防控模式向防病防疫并重模式转变;③由单纯医学指标管理向多维健康影响因素管理转变,从而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撰写 |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  曾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