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 “对症治疗” 思维大不同,你了解吗?


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患者对两者的信任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人相信中医时就会排斥西医,反之亦然。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中西医在对症治疗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上各具特色。  以肌酐升高为例,这实际上是肾功能下降的结果——由于肾脏无法正常排出肌酐,导致数值上升,而非肌酐升高引发肾功能问题(这一观点来源于某位医生的科普讲解)。由此联想到,在疾病早期阶段(如未病或亚健康状态),当相关生化指标尚未出现异常时(很多时候指标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而不是绝对值),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和调理,是否可以取得比等待指标异常后再治疗更好的效果?这种因果逻辑的体现,充分展示了中西医在对症治疗理念上的不同。  

您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医学本身并无固定形态?它可以是西医,也可以是中医,甚至其他医疗方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性。对于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否以及时、可靠且安全的方式缓解痛苦、治愈疾病。这无疑是首要原则。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遵循社会的规则与要求。


(网络截图↑)

中医:追根溯源,整体调理

中医讲究 “辨证论治”,在对症治疗时,更注重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比如,当一个人出现头痛症状,中医不会仅仅着眼于头部。因为在中医理论里,头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可能是体内肝火上炎,扰乱清窍导致;也可能是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所致;亦或是痰湿阻滞,清阳不升引发。

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习惯、情志状态等信息,综合判断疾病的本质。以慢性肾病导致的肌酐升高为例,中医可能会从患者的整体状态出发,判断是肾虚、湿热、血瘀等哪种或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如果是肾虚,还会进一步区分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或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整体调理。其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调整脏腑功能,当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通畅了,肌酐等指标也可能随之改善,力求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但中医治疗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病程长久且已经对机体造成严重器质性损害的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可能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理想效果。

西医:精准局部,适时联合

西医的对症治疗,很多时候聚焦于局部症状的处理。比如面对骨折,会先进行复位、固定等操作,直接针对骨折部位进行治疗;对于感染性疾病,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使用相应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在肾脏疾病方面,当发现肌酐升高,初期可能会先使用一些药物来促进肌酐排泄,或者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来控制肌酐水平,以缓解当前的症状。

不过,当局部症状反复出现,或者病情严重时,西医会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例如,对于晚期肾病患者,可能会集合肾内科、泌尿外科、营养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准、快速地缓解症状,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和外科疾病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西医往往难以彻底根治,更多是通过药物等手段长期控制病情,让患者与疾病 “和平共处” ,尽量减少疾病对生活质量和寿命的影响(既有认知)。

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与西医在对症治疗方面各具特点。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能够从根源上调理身体机能,但其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被认知,实际情形可能不一定);西医则侧重于局部精准治疗,见效迅速,但在处理某些慢性疾病时难以彻底根治。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往往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在肾病治疗领域,西医的透析技术能够快速缓解症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而配合中医中药调理,则有助于改善患者体质,减轻透析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当前医疗环境下,疾病与诊疗手段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面对某些复杂疾病时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尝试转换视角,探索其他医学体系或治疗方法,或许能够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正在不断拓展边界,如生物医学、细胞医学以及量子医学等新兴领域,都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无论采用何种医学体系,其根本目的始终是守护人们的健康。深入理解不同医学流派在对症治疗中的思维模式和理念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和隔阂,往往源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这些因素似乎难以改变,即使学习的内容相同,也无法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模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差异,并在必要时尽量寻求共识。


(结论,就不大会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中西医的对症治疗有不一样的认识。记得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不一样的健康知识哦!

图文内容中融入“AI”技术润色支持,仅供学习借鉴。